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再生气也别对孩子发脾气!”到底害了多少父母!

慢成长 慢成长 2023-05-17

慢成长

两个海归硕士妈妈、儿童心理咨询师,有好文、好物、好方法,一起让育儿更轻松


你好,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▽

文/元妈

前一阵子,我把自己跟儿子成功地折腾哭了。

 

当时是这样的:

 

因为当天还有些工作,我特别希望小家伙能早睡 。于是7点多的时候,我就提醒他去洗刷上床,但他正玩积木上瘾呢,果断拒绝了我。



看着时间一分分过去,我心里其实挺着急的,但想着得尊重娃的意愿,于是我忍着心里的焦躁,陪他又摆了会儿玩具。


就这么捱了半小时,终于要开始收拾洗刷了,结果小家伙一边磨洋工一边收拾玩具、一边玩一边洗刷,等收拾完上床了,几乎要9点了。



在我几乎快要崩溃的时候,他还是一遍遍地缠着我:
 
“妈妈,你还没给我读书呢?”
“你再给我讲两本吧!”
 
我终于忍不住了,冲他吼了起来: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,刚才偏不洗刷,现在哪有时间讲这么多!”
 
大概是吓了一跳,儿子先是愣了一下,紧接着“哇”地大哭起来。


看着面前的狼籍,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没用,工作没处理好,孩子也没有照顾好,一下没忍住,我也哭起来
 
见我哭了起来,儿子脸上还挂着泪,就转过身来抱抱我。我心里不是滋味,哭着说:“对不起,我实在太累了,刚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”

儿子抬起小手,抹了抹我的眼泪,说:“没关系,妈妈,我还爱你。”
 
没想到,两个多小时隐忍,换来的却是临睡前的情绪失控;但也更没想到,一场哭泣却也让我和儿子都平静下来。
 
儿子睡着后,处理完工作,我心里怎么都无法平静。

明明一直在努力接纳孩子的情绪,怎么自己就突然爆发了呢?

 


后来跟花时间聊天,她跟我说起了一件小事:
 
有一次,她正带着女儿在练习写英文字母,可是小家伙写得歪七扭八,非常不认真,她当时就想让女儿擦了重写。
 
斥责的话刚到嘴边,这时女儿突然问她:妈妈,你是不是生气了,我是不是写得不好?
 
她忍了一下,立刻转换语气说:没有啊,妈妈觉得你有进步,多练练会更好。
 
正当她以为孩子会很安慰的时候,女儿却疑惑地反问她:那你为什么皱着眉头?
 
那一瞬间,她特别深刻的感受到: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有多敏感。
 

我们总以为,只要对孩子表现的好像“态度温和”,就是好的。但事实上,由于这份接纳是虚假的,反而会更容易伤害到孩子
 
回想整件事情,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地陪陪孩子,也要求自己要用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孩子,但我却在这个过程中,不停地忽视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。
 
而这种自我牺牲,不仅没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,反而会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更深的焦虑:
 
“妈妈,这到底是生气还是没生气?”
“她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?”


 
我开始意识到,当我非常疲惫、心理能量极低时,又怎么能给孩子赋能呢?

或许只有当我先接纳自己的感受时,我才有能力接纳孩子的感受

 


PET(Parent-Effectiveness-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)的创始人托马斯-戈登博士曾说:父母最好不要因为试图去扩大自己的接纳区,而违背自己真实的感受
 
比如当我们已经累得半死、想休息一会儿时,娃却非要我们带他出去玩,此时估计很多父母都不忍心拒绝孩子,咬咬牙爬起来去陪孩子。
 
这就是逼着自己,要接纳“再累要陪孩子”这件事。但这就像逼着一名刚做完一天手术的医生再做一晚上手术一样,对双方都是极不安全的

 
在PET中,就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:父母的首要职责,是对自己负责
 
父母是人,不是神
 
我们的情绪不会因为隐忍不发而消失,相反,它会因为积压严重而更容易失控。所以,比起要求自己隐忍牺牲,倒不如诚实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
 
而且我发现,当我开始试着和孩子真诚的表达感受后,整个事情反而变得轻松起来。
 
一次周末上午,刚出门办完事回来,我真的觉得很累,可儿子却坚持让我带他去公园玩。
 
要是以往,我很可能会强打精神就陪他出去了,但这次我对他认真地说:妈妈现在真的特别累,感觉头已经快晕倒了。
 
说出这句话,本以为小家伙会不依不饶,没想到他下一句竟然是:那你要不要在床上躺一会儿?
 
儿子的反应让我有点感动,而事实上,在休息了两小时后,我又主动起来陪他下楼玩了好一会儿。
 

因为踏踏实实休息了,我的精神状态明显非常好,和儿子也玩得非常开心。
 
没有了“必须陪孩子”的任务感,明显,我们俩都很享受一起玩的时光。




也许有人会觉得,这样只考虑自己,不考虑孩子,是不是太自私了?
 
其实,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感受,不仅不是自私,反而是一次良好的示范,一次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负面感受的良好示范
 
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“表达我们的愤怒”就是自私呢?
 
这是因为我们过往总以为,负面感受是错的,是会伤害他人的。
 
有这样的认知,并不是我们的错,就像我小时候,每次父母发脾气,我都会非常害怕。我自然会认为,生气就是一件坏事。
 
但实际上,愤怒、疲惫、愧疚等都和开心一样,是我们非常正常的感受。
 

每一种感受和情绪,都应该被允许自然的流动。就如同武志红老师所说,当我们的负面情绪被看见时,它才可能会变成一种活的生命力
 
小时候,妈妈对我发脾气,就会说:“你怎么能这样呢?你怎么一点都不理解我?你太过分了!”
 
这种指责型的发脾气方式,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。
 
但实际上,表达我们的感受,并不一定非要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,相反,我们只需要如实说对方的行为带给了我们什么感受,就好。



在PET中,托马斯·戈登就分享了一个好方法:
 
他建议,我们可以使用“我—信息”来代替“你—信息”,来表达感受。
 
乍一听,好像有点头大,但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明白了。
 
当孩子缠着我们玩,而我又确实累了,如果是“你—信息”,那我们可能会说:

你应该懂事一点儿!”太烦人了!”如果再调皮......”

而如果换成“我—信息”,那这个表达就变为:

现在太累了。”真的不想玩了。”我需要休息。”

“你—信息“传递出的是指责,“我—信息”表达的,是感受。你可以再品,细细品。 


但如果你以为这样,娃就天使了,那也不太现实,所以更好的“我—信息”,除了说出我们的感受,还可以说出我们愤怒的理由
 
但千万切记,描述理由的时候,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和对我们的影响就好,比如用这样的句式:
 
行为+具体的影响+感受。

我刚收拾完的柜子被你弄乱了(行为+影响)我肯定是觉得很泄气感受)。”
“你把玩具放的到处都是(行为),我差点就绊倒了(影响),这让我很生气(感受)。”

这样的表达,不仅让孩子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,也不会让孩子担心,自己是不是坏孩子、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?
 
当然,道理都明白,可我们还是可能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,就像最开始的我一样。那么,只能在尽力平静后,对孩子说一声:
 
“非常抱歉刚才冲你吼了,是我没有管理好我的情绪,但这不是你的错。”


 
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,能够真诚表达我们的感受时,反而就是在为孩子赋能:
 
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,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,他不用为“发怒”而自责,不需要因“生气”而懊悔。

他允许自己有“负面情绪”,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“愤怒”。
 
而在孩子面前展现真实的我们,所带来的最大回报,或许就是:

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了更温暖的链接,一种通过诚实和坦率培养起来的亲密关系
 

—End—

作者介绍:元妈,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,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,愿和你一起,用心理学的眼睛,看人间烟火。

花时间·说


刚成为妈妈的时候,我看过很多教妈妈“不生气”的育儿文章,读过很不舒服。因为它们其实都暗含着一个潜台词——妈妈生气就是不爱孩子,爱孩子就不应该生气

直到果果两岁,我去学了PET父母效能,心里的疑惑一下就被解开了。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家托马斯·戈登创立的PET,一个核心思想就是:父母是人,不是神。

是啊,人都有真实的感受和情绪,怎么可能永远无波无澜呢?光强调妈妈必须对孩子一味如何,不是宠坏了孩子,就是让妈妈长期压抑自我,最后依然会破坏亲子关系。

我们总说“怎么倾听孩子”,但很多妈妈不知道的是,“怎么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”。所以,今天的这篇文章,真是太好了!这样教大的孩子,会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和他人,未来绝不会是个只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私的人。

最后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宽慰。没有人生来会做父母,不要太焦虑、愧疚。和孩子的一世相处是给了我们终身学习的机会。要和小家伙一起,坚定地成长哦!

—End—

你好,我是花时间
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
爱知识、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
慢成长是我和吉吉的原创亲子号
致力于为妈妈们输送解决方案、希望与勇气
加我的私人微信,可看更多带娃日常和福利
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
👇👇
关注慢成长,还有更多花时间和吉吉用心写的文字:
点 在看” 为父母们赋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